梅山在哪里,梅山地区的范围有多宽?道光《宝庆府志·大政记》称: “上下梅山溪峒,其地千里,东接潭,南接邵,其西则辰,其北则鼎。”按现在的行政区划,其核心在新化、安化,范围东至长沙、湘潭,南接邵阳、永州,北达常德、益阳,西连怀化、湘西。
隆回北与梅山核心区域新化接壤(有些原本属新化)。魏源出生在隆回北面魏家坡,这里属于上梅山地域。到他出生时,他的祖先魏万一迁来这里已有近300年。魏源与他的家族,早已属于梅山山民,自然会受到梅山文化的浸染。尽管我们不敢说梅山文化对魏源有很大的影响,但他与梅山文化的关联是不容置疑的。本文就此作些粗浅探讨,不当之处,请各位老师批评。
一、梅山人的思想观念对魏源思想的影响
(一)重义担当,敢死敢拼的梅山人格,陶铸了魏源勇于变革,敢于抗敌的斗争精神
守信重义是梅山人的人格追求。梅山山歌唱道: “树叶青青路弯弯,诚信走遍满天下”、“无情无义金变土,有情有义土成金.”;梅山神话《东山老爷和南山小妹》说,世界上的人都被洪水淹死了,只剩下东山老爷和南山小妹两兄妹。为了繁衍后代,哥哥经过千辛万苦,十分守信地把妹妹设的关卡一一破了,兄妹最终得以结成夫妻,繁衍人类。人们把为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称为大义。虽然说,明大义的兄妹,只是神话中的人物,但能够广为传颂,体现了梅山人守信重义的价值取向。梅山英雄杨再兴,为民族、为国家尽忠尽义,战死小商河的悲壮场景,令后世敬仰不已。
梅山地区自古民风彪悍,梅山人不服输不服狠,遇事敢闯敢拼,誓死捍卫国土、捍卫民族利益的大义壮举,深深影响了魏源的思想、激励着魏源的行动。魏源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,提出了一系列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。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,他密切关注并积极支持好友林则徐坚决抗英。当林则徐受到投降派的诬陷,被腐朽的清廷革职后,魏源随同钦差大臣裕谦,亲赴抗英前线定海,督办浙东防务。魏源向裕谦提出两条防守策略:一是暂时弃守定海,重兵防守镇海海岸;二是加固定海工事,改包外埠为筑内城。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,他满怀激情地以“同仇敌忾士心齐,呼市俄闻十万师”,“前时但说民通寇,此日翻看吏纵夷”的诗句,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,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。
受梅山战神的影响,魏源主张不要害怕战争。他在《筹海篇》中提出能战方能言和,归根结底,他是主张制夷,反对投降的。魏源“以夷攻夷”战略在梅山地区也能找到先例。宋、元时期,新化奉家山奉姓始迁祖奉朝瑞受到朝廷重用,21岁袭武略将军,任邵州招讨使。朝廷派他平定少数民族骚乱,他能征善战、敢打硬仗、屡立战功,其后代连续四代均受皇封,享御葬。朝廷之所以对奉氏家庭如此厚加封赐,采取的就是“以夷制夷”方略,借助他们的力量平息蛮夷之乱。
正因为魏源身上流着这种不怕、不服的血液,促成了他敢为人先、变革图新的改革思想,铸就了他积极进取、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,我们才能从魏源《书古微序》中感受到,一切事物都可知,及之而后知。经过人的努力,什么都可以改变,贵富寿与贫贱夭也都是可以互相转化。我们也才会在他的《默觚》中照见“变古愈尽,便民愈甚”的思想光辉。
(二)开放包客,兼收并蓄的梅山胸怀,培育了魏源师夷长技,学习西方的雅量
梅山是高大的,梅山人的胸怀是博大的。在梅山地区,开放包容,兼收并蓄的精神随处可见。梅山人讲求和谐,不仅人与人能和谐相处,人与自然万物也都共生共荣。家庭成员和睦友爱,“家和万事兴,人和万事成”的俗语,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。梅山人捞鱼捕虾,都要把小的放了,说是“放种”:梅山民俗禁掏鸟蛋,为的是保证鸟类繁衍。滩头年画《老鼠嫁女》的画面上,猫、鼠这对天敌友好共处,表现出梅山人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向往。梅山人讲究阳宅、阴宅风水,看似迷信,其实也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包容和谐。
梅山人的包容,使梅山文化的开放思想显得十分浓烈。由包容而开放,因开放而向外界学习。隆回北面流传一个外出学法的传说:相传明末张献忠在雪峰山下土桥的一口井里藏了很多金银。因为藏了金,土桥就更名为金石桥了。为了找到这些金银,一群少年翻山越岭来到古州(今贵州榕江)的一个山洞前,洞内传来各种怪物怒吼尖叫声。一些人被当场吓傻,其他胆大者冒险进入。只觉寒气逼人,阴森恐怖,洞顶一条粗长木藤倒挂,洞底虎啸狮吼,巨蟒翻滚,拜法者手抓木藤攀行36里,因体力不支而掉下者,即刻成了虎狮蛇蟒的腹中之物。通过一番死亡淘汰,只有4人拜法而归,他们是陈仲豪、邹法灵、阳法清、魏法梅,即后来坐上神坛的四大梅山。四大神坛法老回来后,用土遁法遁入地下,发现遍地黄金。经过长时间的遁入,陈仲豪在司门前月台上钻出地面换气,一股温泉随即喷涌而出;邹法灵在金石桥高洲换气,另一口温泉也跟脚喷了出来。
上面这个故事听过的人也许不多,而《倒路梅山张五郎拜法》的传说,在梅山地区广为人知了:张五郎向太上老君学法遭到刁难,但老君的女儿急急喜欢他。老君要张五郎把满山树砍倒烧了,急急用五雷掌砍了树,又让五雷火把树烧光。老君要张五郎把三担六斗油麻子种在烧过的土里。可刚种下又要他将油麻子全捡回来。急急使法,命鸟把油麻子一粒粒捡起来。老君知道急急在使坏,端碗做了法的饭给张五郎吃,吃了饭就会与急急做爱,就可当场处置他们。急急把饭给哮天犬吃了,结果哮天犬降入凡间,与母狗性交。急急带张五郎逃到一棵黄樟树下,立了坛场,教张五郎练法。张五郎后来练到能把自己的脑壳砍掉又粘起来。但不慎把头粘反了,成了翻天覆地张五郎。这个传说,再现了古梅山人学习刀耕火种、驯养牲畜技术的过程,表现出梅山人开放的观念和虚心向外界学习的胸怀。
梅山文化开放包容,兼收并蓄的理念,还体现在梅山人的信仰崇拜方面。梅山教一开始与道教相互包容,互相渗透,唐宋以后,随着佛教的传入,梅山教与佛教也相互影响,相互渗透了。因而在梅山地区,不难看到神龛上同时供奉了梅山教始祖神张五郎和道教神祇、佛教菩萨。梅山文化的这种包容性,对魏源喜欢游仙问道,以及晚年皈依佛门也就不能说没有影响了。同时,正是由于受到这种包容文化的影响,魏源晚年信佛,也并不以佛排儒、道,而是兼容三教之长。他在《净土四经总叙》中说“王道经世,佛道出世,滞迹者见为异,圆机者见为同。”他认为经世、出世可相融通,佛儒可以互补。对道教也是如此,他的《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》,既描述了佛教胜地天台山方广寺周围的奇妙景观,也饱含着一位道家哲人对大自然的深爱,悠闲而清淡、沉静而飘逸的释仙二者天然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了。
具有梅山人血统的魏源,其“师夷长技”,向西方学习的开放思想,不能说没有继承梅山人虚心好学传统、弘扬古州学法精神的因素存在。有了这样开放的思想,魏源才会在《道光洋艘征抚记》中提出,要“尽转外国之长技,为中国之长技”,才会在《海国图志》中矗起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思想高峰,形成他的全面完整的对外开放观。这个开放观包括打开窗口了解外情、学习西方长技、引进外国人才技术、走出国门求师以及保护和发展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。正如陈胜舞先生所言,魏源开放的眼光既面向民间,又移向海外,是向下向外向前的全面开放,是破立并举,与时俱进的开放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梅山文化中开放包容,兼收并蓄的理念,对魏源首开近代师法西方的先河,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(三)朴素实在,“讲呷得的”的梅山品质,养成了魏源经世致用,求实图强的思想
梅山口头禅“讲呷得的”,是做人要实在,做事要务实的形象写照。梅山情歌中姑娘选对象的标准是:“不求良田千万亩,只求踏实一个人”;岳母娘选女婿更实际:“不选田来不选土,只要担子挑得二百五。”梅山人不爱听假大空的所谓“道理”,只爱听“呷得的”。这些,就是求实思想凝固于梅山文化中的见证:可见,求实图强精神在梅山地区的民众中,早就有着根深蒂固的优秀传统。
这种朴素实在, “讲呷得的”的梅山品质,影响到魏源的人生追求,就是不看重虚名,而重视实际,从而形成他经世致用,求实图强的思想。魏源博学多才,对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娴熟于心,对论文释义的清规戒律通晓无遗。但他认为以八股文试士取士的科举制度,选拔不出独立思考、有真才实学的干将。虽然他知道为酬壮志,逾越不了科举这条鸿沟,但对于应考总是不太重视的。29岁那年,他进京参加顺天乡试,其考卷被送给道光皇帝批阅,获得皇帝“嘉赏”。但因为他抨击过科举制“所用非所学,所学非所用”,主张“当务之急应将一国的聪明才智从四书五经中解救出来,学习富国强兵的有用学科”,被主考官视为异类,来年会试关键时刻,他遭人暗算,莫名其妙地落第。遇此挫折,一般学子会厉兵秣马,准备三年后再考,而他认为大好时光要用到做实事上去,便去为贺长龄编写《皇朝经世文编》、协助陶澍改革漕运、盐政了。盐政改革成功后,魏源与其下海卖盐,也不愿把精力放到八股文上去。这样的魏源,不正是梅山丈母娘看好的“担子挑得二百五”吗?(四)一律平等,生动活泼的梅山诸神,增强了魏源的民本情怀和民主意识
梅山教虽然吸纳外来宗教的成分,但无其他宗教的严肃呆板和繁规琐矩。梅山教诸神分天、地、人三大系列。天神包括日月星辰等天体和雷电风雨等天象的神灵,如紫微星君、天霄娘娘、云霄娘娘、五天雷神、闪电娘娘等。地神包括土地山川和地上万物的神灵,如土地神、梅婆蒂主、宝山娘娘、山霄娘娘、水霄娘娘等。人神是生殖崇拜、英雄崇拜、祖先崇拜的产物,生前功大、德厚、技高者,死后被尊为祖师或神灵,譬如盘王、孟公、张五郎、鲁班仙师、炉头祖师等。可见,梅山神并非高不可攀,除了虚构的天神、地神,凡人都有可能成神。梅山教不断吸收外来新神,不管什么来历、出身,所有的神一律平等,无尊卑高下之别。外来神一进入梅山教谱系,就被同化,扬弃了其原来的某些属性,添加了梅山人需求的内容,成为具有梅山地域特性的梅山神。
值得注意的是,梅山诸神中女神最多,法力最高,而且有血有肉,有灵有性,不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儒家礼教约束。如急急如律令豪放强悍,敢爱敢恨:桃源宝山洞的三霄娘娘,风流放荡,野性十足。梅山教的性意识也是开放的,梅山傩戏承载了大量生殖崇拜的信息。
梅山教的这些特色,体现了以人为本、以民为主、男女平等的价值取向,激活了魏源身上潜有的民本、民主基因,使得他能够在当时保守专制的封建体制下,在《海国图志》中盛赞欧美民主政体。在该书第61卷中,魏源写到:“合众国……部分三十,每部各立一贤士以为总统,各总统公举一极正至公之贤士,总摄三十部之政令……”又说:“其国律令合民意则设,否则废之……立两会,一曰尊会,即长领并大官办重务:一曰民会,论民人所献之议,所禀求之事,每四万人择一人,各国皆同。”在介绍瑞士政体时说:“不设君位,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”,“共推乡官理事”。对英国等君主立宪情况,也有介绍。虽然说西方的这种民主政体,拿到中国不一定合适,但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制度下,魏源能够看到封建帝王家天下的弊病,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小看的。对此,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说: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……乃是由传述西方思想及其政体为起点,是从《海国图志》《瀛环志略》介绍西方政体开始的。
朴素的民本情怀,不知不觉渗透到魏源的血脉中,为他忧国忧民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他在诗中写到“不忧一家寒,所忧四海饥”,“从政驰王事,更需养万民……满耳号饥寒,入定何由成”,表达了强烈的忧民意识。民本情怀、民主意识的增强,使他对人民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,并且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受到鼓舞,从而提出了“义民可用”的主张。在《默觚·治篇》第十六章中,魏源更加明确地指出,国家要富强,必须以人为本,要尊重人民,爱护人民,要为人民谋福祉。有个“魏公稻”的故事,就是他为民谋福祉的缩影。魏源上任兴化知县时,碰上特大洪灾。他还未安顿下来,就奔赴抗洪前线。看到守堤官员为保乌纱,要启坝将洪水泄入快要成熟的稻田,他求河官不成,连夜冒雨去扬州,向两江总督陆建赢汇报抗洪方案,请求总督下令立即打开沿邵北至清口运河东岸二十四闸,分路泄洪,尽量不要开坝。得到陆建瀛“可保则保,毋许擅开”的弹性答复后,魏源立即赶回防洪大堤,借总督权威阻止河官开坝,并亲率兵丁民工护堤保坝。绝望的百姓见庄稼、房屋暂且保住,精神振奋,全部拥上长堤,紧跟魏源与洪水搏斗,最终取得抗洪胜利,保住了万顷稻田。老百姓感激地把一望无际的金稻誉为“魏公稻”。
二、梅山师友的帮衬,使魏源如虎添翼,脚下的路子走得更远更坚实
除了读万卷书,魏源还主张行万里路,友天下士。他交游很广,朋友很多。李柏荣称魏源是交友之道中“最有宏就者”, 《魏源师友记》介绍其师友多达230余名。这些师友,以江苏和湖南最多,接近100名。其中对他影响和帮助较大的师友,不乏梅山地区人氏。如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的先祖及邹汉勋,与魏源均属隆回人;魏源的良师益友邓显鹤是上梅山新化人,陶澍是下梅山安化人。
比魏源大17岁的陶澍,与魏源同受梅山文化滋养,同出于岳麓书院,同乡同学同道。他在年轻的时候,曾游历到魏家坡,得到魏源祖父孝立公的赏识和资助。1814年,魏源随父入京应考和游学。任散馆编修的陶澍读到魏源的诗文,感觉笔墨儒雅淳厚,向京中好友广为推荐。陶澍赴任川东兵备道前,魏源题《陶云汀庚午出蜀入蜀图即送其观察川东之行》诗五首,为他送行。后来,又不辞蜀道难行之苦,专程去四川探望,沿途写下《蜀道行》《剑阁》等诗篇。
1825年以后,陶澍任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,他邀魏源入幕共事,促使他形成了以海运代河运,以商运代官运,因商用商”的漕运改革设想,实行“废纲改票,招徕民贩”,形成“改道不改捆,归贩不归商”的盐政体制。
魏源和陶澍具有梅山人务实的性格特征,他们鄙弃空谈,倡导实学:正视现实,兴利除弊。可以说,道光时期的所有重大改革,都是由陶澍发起,陶、魏共同设计、执行。没有陶澍,魏源只能纸上谈兵;没有魏源,陶澍的改革则缺乏理论先导。魏源与陶澍的结合,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样板,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典范。
胡林翼也属梅山人,虽然比魏源小18岁,但因为是陶澍的女婿,与魏源有世谊,他们之间在军事思想方面是否相互影响,也值得关注。
魏源和邹汉勋同列“湘中三杰”,且有共同爱好、相似遭遇,两人如湖南《大公报》主编李抱一所言“交最厚”。当时有句顺口溜: “记不全,问魏源;记不清,问汉勋。”魏源考究众说纷纭的“三湘”含义时,为使自己的观点更有把握,与舆地世家出身的邹汉勋进行书信探讨。得到认同后,魏源才在《三湘棹歌》诗的小序中,推翻了幕主、至交陶澍“不可改变的定论”,正式以资湘(或称“潇湘”)、蒸湘、沅湘为“三湘”正名。
魏源与邹汉勋颇多唱和。他们同为望云山之子,都吟咏过这座人文仙都。魏源写有《题望云山禅寺联》: “丘壑怡神,烟外青峦添画意;江山入韵,天边白鸟助诗情。”邹汉勋留下“我家住山麓,十季始一游”、“清风荡白云,残碎依山椒,知能豁远目,中途莫滞留”等诗句。1830年秋,魏源随杨芳西征,邹汉勋题诗《闻魏默深之征西幕府》,为他送行。1839年,邹汉勋协助邓显鹤刊刻《船山遗书》。正在著作《诗古微》的魏源,因他的帮助,得以对船山的《诗广传》先睹为快,从中获得殊多收益。魏源写作《海国图志》《圣武记》等鸿篇巨制时,都向邹汉勋征求过意见。
1852年,罗典奉朝廷之命帮办湖南军事,邀邹汉勋同行。行到半路,邹汉勋临时变卦,要去高邮拜访魏源。这一次,他在高邮州署留居了好几个月,为魏源的《海国图志》《书古微》绘制地图和插图。他们还合撰了《尧典释天》一卷。魏源还把刚写好的《辽史稿》拿出来,请他参订。对魏源著作中诸如星相、堪舆方面的图解及术语,邹汉勋认真审订。
当时,东南战火连绵,邹汉勋准备回家乡。为免遭不测,魏源将所著《辽史稿》及《书古微》未定稿,托他带回家乡珍藏。邹汉勋到达长沙时,闻听弟汉章所部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城中。他便募兵前往解围,最后死于战火之中。
在魏源的梅山乡友中,新化邓显鹤是研究过梅山文化的学者,曾经辑录并论述梅山盛行的《哭嫁歌》。邓显鹤比魏源年长16岁,但因为比邻而居,两家相距不过数十公里,所以,常在一起讨论书稿、切磋学问。
据魏源《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显鹤孝廉》记述,1814年,年方二十的魏源,以拔贡身份与邓显鹤一同进京。他首次进京,便选择与邓显鹤同行,可见关系非同一般。这次北上,二人增进了了解,加深了感情。
时过7年后的一天夜里,邓显鹤泛舟湘江,独自边饮酒边检点行箧,看到魏源的手札,灵感勃发,写了一组8首诗,以诗代简,寄给魏源。邓显鹤在诗中引魏源为知己,将他比作“相如”,期望他重振诗坛雄风。1822年,魏源喜中南元。邓显鹤赋诗《寄唐镜海太守鉴,兼简陶云汀方伯、魏默深孝廉》志贺,称魏源“爱我如昆弟”,赞誉“魏子举京兆,襄然称南元”。
1838年夏天,邓显鹤受魏源之邀,来到阔别十年的扬州,并夜宿絜园,写下《宿扬州魏默深絜园留题一首》,抒发故友重逢的喜悦。1843年秋,邓显鹤的新著《沅湘耆旧集》付梓,给魏源寄去一部。魏源阅后致信邓显鹤,对著作作了评述,建议改书名《三湘耆旧集》。两年后,魏源写出《圣武记》14卷和《海国图志》50卷,当即将书稿寄给邓显鹤,请他提出批评。
综观他俩的交往,可以发现,邓显鹤对魏源的学术思想有较大影响。邓氏在辑佚地方文献和方志编纂方面功不可没,他主修的《宝庆府志》及两《耆旧集》都是魏源案头常翻之书。在学术上两人同属湖湘经世派,李元度将魏源的事略附在邓显鹤事略之后,足见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。
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,是隆回侯田袁光伍的后裔。1813年春,魏源进入岳麓书院备考拔贡。虽然只有短短的10个月,因为遇到良师,加上自己用功,这年秋,魏源顺利通过了拔贡。袁名曜“为文意格高浑”,“遇事议论锋发”,“足迹遍天下,尤留心舆图陇塞,河渠险隘,古今沿革”,对魏源后来重视历史、地理,以及水利方面的研究,起了引路奠基的作用。也是在袁山长身边,岳麓书院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在魏源大脑中扎了根。从那里一回来,魏源就在自己住宅门上题写了抒发经世致用志趣的门联:“读古人书,求修身道;友天下士,谋救时方。”又题联赠堂兄筠谷: “能致用便为实学,识时务不是愚人。”表明要以经世为己任。
魏源与梅山师友汤鹏、欧阳辂等人的交往,主要是在京师。比魏源小6岁的汤鹏,出道却比魏源早。他年方二十中进士,入礼部,进军机,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。官运亨通的他,才气也十分逼人,一边做官一边做诗,不久便辑诗三千首。为救时除弊,他抑愤而作长达22万字的《浮邱子》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。由于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,汤鹏与魏源常被人相提并论。钱基博在《近百年湖南学风》中说: “傥有文章经国,志气拔俗,发强刚毅足以有执,文理密察足以有别,发聋振聩,大声疾呼者,可不谓之豪杰之士哉!吾得二人焉:曰汤鹏,曰魏源。”晚清文学家姚燮有一首五言排律《寄汤鹏魏源》:他的另一首诗也是为魏、汤二人写的,题为《曹户部林坚席上,醉后长歌赠魏源,兼示汤郎中》。另外,姚燮给汤鹏的信中提到魏源(《扬州寄汤海秋郎中书》),魏源写给姚燮的信中,也提到了汤鹏(《与梅伯书》)。可见魏、汤是难拆难分的密
友。魏源、汤鹏、龚自珍、张际亮被时人誉为“京中四子”。1830年,魏源与汤鹏等14人在京城的花之寺观赏海棠花,这是当时京城文人带有结社性质的雅会。魏源还与汤鹏结为隔代姻亲,他的外孙陈为镒娶汤鹏孙女为妻,友情之上又添亲情,
欧阳辂,字涧东,魏源为他写过《京师送欧阳涧东丈南归》,内有“风霜人古怪,出处世从违”之句。论年纪,欧阳辂比魏源大27岁,晚辈写“丈”辈,如此直白,可见情谊深厚。欧阳辂幼承家学,喜诗,远近称其为“涧东诗老”。乾隆四十九年,“辂中乡举,而屡与会试不第。乃决心游学四方。南走粤北,北游燕蓟,出山海关……,诗以咏山水居多。”魏源受他的影响,喜欢游名山大川,笔下“十诗九山水”。再者,欧阳辂也曾开眼看过世界,写过与外国人交往的诗作《北京酬送高丽使臣返国四首》,盛赞高丽景观:“闻说三山驾六鳌,槽桑东望彩云高。羡君拜罢皇华赋,归看金轮浴海涛”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近代诗人吴恭亨于1892年编印《湖南四先生诗钞》,每人一卷,分别收欧阳辂诗103首、魏源诗128首、曾国藩诗175首、毛贵铭诗76首。排序以欧阳辂领头,继之魏源,或许说明二人的诗同出一辙。
帮助影响过魏源的梅山师友不少,这里不一一介绍了。
三、梅山的地理环境和民歌民情对魏源的影响
梅山地区放眼看去,都是大大小小的山。山里的孩子心爱山,在梅山出生长大的魏源对山有特别的感情,以至影响到他后来最喜欢游山。从“少年好远游,曾踞祝融峰最上头”,到1857年64岁终老僧寺,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。每到一地,他见山就游,足迹遍及泰山、华山、嵩山、恒山、衡山等五岳和庐山、黄山、武夷山、雁荡山等佛教、道教名山,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山。他的诗句“我今无一当何有?唯有耽山情最真”、 “半生放浪深山里,且逐烟霞穷不已”,是其爱山的真实写照。
因为爱山,有些名山,他再三再四登临。如五岳至尊的泰山,他就至少游过四次,留下不少雄壮、瑰丽诗篇。1816年冬,他从北京去江苏探望父亲,路过泰安时,第一次游览泰山,写了七古《泰山日观峰古封禅坛歌》,既描写了泰山极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,如“茫茫海上桃花核”,把从东海升起的太阳,比作一朵艳丽的桃花之花心;又再现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,特别是对清代康熙、乾隆二帝不劳民伤财、仪式简单的封禅活动大加赞美: “不求仙,不告功,不侈金泥玉检封,但勒御碑万丈崇”,表达了务实节俭,反对奢侈浪费、好大喜功的思想。对魏源来说,登山览胜的吸引力比科举取仕还大,1821年他进京赶考途中,未入考场先登泰山。再次登泰山,寻访了石峪摩崖,写下200多字的古风《岱山经石峪歌》。他在诗前注里提到,《泰山金刚经》“与徂徕山水牛洞及邹县冈山之《文殊般若经》如出一手,皆北齐僧安道一所书。有《冈山石颂》题名可证。”魏源把游山与做学问结合在一起。这次登泰山,他还写下两首五律《岱岳》。事隔一年,魏源再次赴京应试,途中故伎重演,第三次登泰山,写了《岱谷西溪》《岱谷徂徕》《岱谷灵崖》《岱谷原岭山汶源》《岱谷陪尾山源》和《岱谷沂山瀑源》等6首五言排律。他第四次登泰山是在1828年从江苏进京赶考会试途中。三年前的礼部会试,魏源与龚自珍双双落第,但这次登泰山的兴致一点不减,所写的两首《岱岳吟》气势非凡,且新意叠出,写到泰山顶上看日月同升的奇观,“日月东溟同度升,太阴太阳如璧玉”,令人耳目一新。魏源一生四登泰山,前两次侧重考证人文景观,后两次则侧重观赏自然风光。如今旅游有“不来后悔,来了更后悔”之说,谁会私费重游同一景点?魏源四登泰山,说明他太爱山了。登泰山而小天下,魏源心中的豪壮气概,与泰山磅礴之气相通,足以激发努力向上的凌云壮志。
梅山是山的海洋,也是山歌的海洋。梅山的山,激起魏源对山的热爱。梅山的山歌,对魏源诗歌创作的影响也显而易见。这个影响,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容的潜移默化。魏源老家司门前旧称隆中。隆中山歌中有一首唱道: “小物皆有大用处,破烂东西也须存,好药即是眼前草,只要会用件件行。呀,世上哪里有全人。”与魏源所主张的金无足赤、人无完人,用人当用其所长,避其所短的人才观相似。魏源曾以木匠选择木料打比方,指出用人当“直者以为辕,曲者以为轮,长者以为栋梁,短者以为拱角”。另外如:“看事容易做非轻,不是生成靠学成,做到老来学到老,还有几分未学精。呀,事不会做要留心。”还有:“飞鸟也有罗网套,猛虎也有麻绳绚,讲起莲花活活现,上得场来没处逃。呀,不饮凭他酒价高。”这两首山歌强调实践的作用。在魏源《默觚上·学篇二》中可以看到相似的观点:“及而后知,履而后艰”,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?翻十四经之编,无所触发,闻师友一言而终身服膺者,今人益于古人也;耳聒义方之灌,若罔闻知,睹一行之善而中心惕然者,身教亲于言教也。披五岳之图,以为知山,不如樵夫之一足;谈沧溟之广,以为知海,不如估客之一瞥;疏八珍之谱,以为知味,不如庖丁之啜。
其次,魏源诗歌语言借鉴了梅山山歌重言叠唱和俚语入歌的技法。先说重言叠唱。这是一切民歌包括诗经风雅的语言特色,梅山山歌自然也不例外。如新化情歌歌词“这山望到那山高,望到情妹捡柴烧。情妹没柴我来捡,情妹没水我来挑。/高山高岭高上天,望见哥家冒青烟。何日到得哥家去,冷水淘饭也清甜。/哥在高山打石头,妹在坪里看水牛。石头打在牛背上,看妹抬头不抬头?/唱支山歌把妹逗,看妹抬头不抬头。马不抬头吃青草,妹不抬头想哪个?/山歌越唱越开怀,井水越挑越有来。小郎走了桃花运,越唱山歌妹越爱。/唱得好来唱得乖,唱得桃花朵朵开。十朵桃花开九朵,还有一朵等郎来。/要我唱歌难起头,木匠难起八角楼。石匠难打石狮子,铁匠难打钓鱼钩。水上漂,十八满姑难绣花枕头。/郎不丢,妹不丢,同到江边看水流。江边一道长流水,一年四季不断流。后生优,河水倒流情才丢。”以及隆中山歌中的“勤耕苦读般般有,懒懒惰惰一世贫,自古成人不自在,由来自在不成人。呀,还是站稳脚跟来做人。”等等,都运用叠字、顶针、回环、对举、层递、钩连等方式,通过重言叠唱,以深化感情。
魏源诗中,重言叠唱的诗句也随手可得。叠字的有“落落开开花作市,青青紫紫草如城”(偶感)、“船船灯火船船笛,步步楼台步步花”(扬州画舫曲);顶针的有“夜夜吹天天忽冥”(大雪行)、“山影化云云化无”(西湖夜月吟);回环的有“湖外青山山外湖”(扬州画舫曲)、“晴多望雨雨祈晴”(登高邮);对举的有“人坐春树下,月明春树上”(西洞庭包山寺留题)、“地气辄随王气尽,前人留与后人愁”(金陵怀古);钩连的有“君不见,花时少,实时多,花实时少叶时多,由来草木重干柯。秋花不及春花艳,春花不及秋花健。何况再实之木花不繁,唐开之花春必倦”(读书吟示儿耆);还有有层递式的,如“影中之影梦中梦”(香港岛观海市歌)。总之,魏源学习民歌重言叠唱的表现手法,使诗歌具有缀玉串珠、音韵流转的艺术效果。
再看俗字俚语入诗。有人说魏源的诗“艰深晦涩”,其实,他善于学习民歌将方言俗字点化入诗的手法,如“荡荡平平地,青青白白天”(西行杂诗),“少闻鸡声眠,老听鸡声起。千古万古人,消磨数声里”(晓窗),“利舵名帆日夜牵,水行争似陆行便。虽然生死由天定,毕竟多翻浪里船”(叹救生船)等等。除了学习民歌,将梅山地区的俗字用于诗中,魏源诗歌中还有以梅山方音入韵的情况。不了解梅山方音的人,甚至批评魏源的诗存在“跨部通押”之弊。对此,方言学家钱毅先生指出:魏源诗歌用韵18个韵部,其中阳声韵7部、阴声韵7部、入声韵4部。他的诗歌阳声韵之间存在后鼻韵尾的韵字押入前鼻韵尾的韵字,阴声韵部之间也同样存在一些跨部的通押。这种转化现象与梅山地区方言的特色一致。魏源用家乡方言入韵写诗的情况并不少见,如他的诗《钱塘观潮行》第7韵段的韵脚字是“桡讴涛高潮”,其中“讴”字应归入尤部字,而其他4字都属豪部字。钱先生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说明,魏源在诗歌用韵方面,受了梅山,尤其是其家乡魏家坡方音的影响。
来源:《魏源研究》杂志
编辑:马美姣
本文链接:https://m.longhuinews.com/content/646755/64/132755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