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望云峰 | 石少龙:魏源的粮食情怀
2021-11-19 14:52:52 字号:

隆回西北的司门前,是思想家魏源的故乡,那里有起伏的丘陵和苍翠的山岭。青山环抱着的沃野平畴,出产人见人爱的稻子。

童年的我,常在稻田旁玩耍。时任司门前区委书记的父亲,搀着我的手到过学堂湾,说田边小院的木屋是魏源老家,说魏源是位大名人!

魏源名望多大?步入职场不久,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《魏源集》摆在案头,我才得以“幸会”这位先贤。我从经典书籍里寻找“粮谷”,从那别乡杂诗、交往书信、等身著作和光辉业绩中荟萃“粮史”。


赋诗叹粮

魏源诗词,有千首传世。奠定老先生风流于一代诗坛地位的诗歌,不乏咏粮之作。

魏源从小专心读书,即使宅家再用功,也有困倦时。为缓解疲劳,他凭窗远眺,收入眼底的有蓝蓝的天空,有从翠绿长成金黄的稻禾。读他写母亲的酿酒诗,便知他不曾读死书。那屋外飘香的稻花,那室内清香的水酒,他真是观察入微,于是吟成“稻获春风香,酢急檐流徐”的佳句。全诗十句百字,家乡报刊几度刊用。

有位叫邓湘皋的文献学家,因点校刊刻王夫之作品,而使船山之学显扬于世,梁启超称其为“湘学复兴之导师”。魏源正是与之交往甚或携游,于船山著作中获得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主张。他曾经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入都,沿途所见,感慨万千。他的《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》涉及禾麦、荞麦。而游历大山名川,他看见中原白骨露野的荒凉:“去岁大兵后,大薐今苦饥。黄沙万殍骨,白月千战垒。至今禾麦地,极目森蒿藜”;他目睹百姓缺吃少粮的惨状:“麦秋不及待,人饥已奈何!明知麦花毒,急那择其他。食鸩止渴饥,僵者如乱麻”。

走南闯北的魏源,行旅间心系农耕。一句“登临不独贪春色,要看千家雨后田”,可见他赏春不忘收成。“何事终年最系情,晴多望雨雨祈晴”,是他悯农惜粮的真实写照。而“有田何不种稻稷”“稻田贱价无人买”,直接体现他对

稻农疾苦的关切。

面对清王朝的衰落,青年魏源抒发“不忧一家寒,所忧四海饥”的远大抱负。如此不为自家人贫寒而忧愁,所忧天下人忍饥挨饿的情愫,与他呼喊的“何不借风雷,一壮天地颜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书信言粮

魏源与官至湖北提督学政的贺熙龄,常有书信往来。1845年的信写到:“源去冬奉檄东台,地僻民淳,藉藏鸠拙。惟谷贱银贵,催科政拙,将来未知所税驾耳。”年过半百的魏源考中进士,被调任江苏东台知县,那里地处偏远,百姓淳朴自然,他随遇而安。只是谷价低贱,银子贵重,催收租税,拙于政事,不知自己的归宿罢了。新官上任,魏源既来之则安之,而政事如此,未来难料,他安然若素。催办赋田漕粮,乃知县重责。他到任方知,该县年缴漕米1.9万多石,加上往来漕粮收缴所的90艘粮船的运管费,历任知县视为畏途。而前任知县预先征走漕银的重负,也摊到魏源任上。

以狱讼无冤、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,是考察州县守令的标准。催租税如何不骚扰?魏源之前,宋代《江南馀载》有“云夜半闻声若麞麂号叫,及晓问之,乃县司催科耳”的记载,那半夜的大声哭喊,天亮一问,原是县官在催租税;之后,清代东台最后一任知县,辛亥革命后挟款潜逃,后被擒获并追回巨额漕银,又何谈不扰民?而东台建县史上93名知县中最有影响的魏源,催科有方。他致好友胡林翼的手札写道:“弟半载东台,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,赔垫四千金……其尤急者,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,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,未能奉移。其窘为生平所未尝”。魏源深知百姓田赋、漕粮负担重,竟将积蓄和家当换成银子,代偿农户漕款,而致自家拮据,后经胡林翼援手,才将母亲棺柩运到句容安葬。至于聚众抗税为首者,魏源令人将其关入牢狱,维护着天经地义的“皇粮”尊严。

说到催科,1985年统购结束前,魏源故乡隆回催缴公粮,也叫催粮,年购实绩,竟过亿斤。历史的车轮驶入2006年,我国沿袭两千年的传统税收终结。若地下有知,亲民爱民的魏源,必当含笑九泉。


著书论粮

魏源虽无挚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,却在鸦片战争失利后,弃笔从戎。后见投降派昏庸无耻,才愤而辞归,倾注十多年心血,编写百卷本《海国图志》。

对域外,譬如对美国,魏源不惜用数卷篇幅介绍。其独立战争,他视为以弱胜强的范例,之所以“逐走强敌”,原因是“同仇一倡,不约成城,坚壁清野,绝其粮道”。当年,华盛顿统帅的大陆军未超3万,在福治谷过冬时,官兵缺衣少食,而各地仓库中粮秣充裕。不少农民高价出口粮食,甚至高价卖给敌军。大陆会议任命新的财政负责人和军需司令,改善军供,断敌粮草,方才得胜。这位开眼看美国的先行者,最后一次增订《海国图志》,仍认定“金玉非宝,稼穑为宝,古训昭然。”

对国内,譬如对漕运,魏源改革水道调粮方式。有了知县等经历,他对漕务积弊感受更深。早在《筹漕篇》中,他主张依靠海商力量,改行海道运米进京,认为海运胜过河运,漕费节减一半,利国利民,利官利商。

他在《吴农备荒议》中述及种稻,那“救荒不如备荒,备荒莫如急农时”的警句,如今仍为农谚。可不是,与其等灾荒来了再想法补救,不如早防备灾荒,而上策是不失农时。

即便集中反映认识论的《默觚》,他也以粮为喻。如“仁者天地之心也,天生一人,即赋以此种子之仁,油然浡然不容已于方寸”。“仁”即天地核心,圣人通过教人使自己的“仁”根植于他人脑海,进而生成更多“仁”,像一粒种子足以孕育很多粮食一般。一代伟人毛泽东,欣赏睁眼看世界的魏源,不也要求共产党员像种子一样,“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”。


履职护粮

水稻栽培,需经40多道工序。饱受稻耕文化浸染的魏源,19岁离家前,对插秧收割的场面,总会耳濡目染;祖父修建的“万石仓”,谷进谷出,定会看在眼里。

力推早稻的江苏巡抚林则徐,曾出题甄别紫阳等书院,且以《再熟稻赋》为题考核学生,魏源受邀阅卷。学子笔下的稻米感悟,可曾让他遐想故土禾、回味柴火饭、珍惜他乡稻?

兴化知县任上的魏源,五十有五。由此上溯132年,苏南开启双季稻连作,而后苏北的兴化,也种上早稻和晚稻。赴任前,他先是奔向稻区察看水势,尔后到县接印。

多一季水稻,多一份劳累。兴化地势低洼,大坝年久失修,易受涝渍灾害。一旦湖涨,河官害怕担负溃堤之责,往往不顾下游安危,动辄下令启闸放水。这年稻之将熟,洪讯来得更早,督河官员按例要启坝,魏源力阻,跪于堤坝放声大哭,愿以身贷民命,士民跟从护堤者达十余万。秋日,兴化及邻近诸县迎来金灿灿的早稻,士民合议制作“淮扬保障”大匾,悬挂于县署正中。

今日兴化,良田万顷。官网载文,称水是兴化绚烂悠长的历史画卷中最点睛的一笔,称清代作宰兴化的魏源为救万民于运河开坝泻洪之祸,亲赴高邮跪请上司,兴化百姓对之感恩戴德,以当年获丰之稻命名为“魏公稻”。晚年,这位思接千载、忧时忧国的哲人,居然躬身稻作,为民两跪,成为深受众人敬仰的魏公。

多年以后,我与九旬老父交流上述体会,他还忆起1962年调研计划用粮,见到曾是魏源族侄孙魏午庄家的佣人,听那位老太婆说古。他话及六十年前尚缺文物保护意识和名人理性认知,欣悉魏源故居早已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。解放前念过高中、痴迷书报的他,将魏源农粮史料录于抄本,剪入报册。2020年金秋,当我从稻熟穗黄的司门前回来,告知他学堂湾已成富硒优质稻高产基地,谈起我俩40多年前参加修建的用于农田灌溉的六都寨水库,库尾连接魏源故里,又名魏源湖。他若有所思地说,那时整天忙于事务,怎没多想富有历史价值的纪念地?好在吃饭这第一件大事,在经历“三年困难时期”粮油的极度短缺后,倒是紧抓不放。他唠叨着,何时重游旧地,拜谒故居,以弥补所失,感受巨变。

如今,食足衣丰百姓安,而魏源的粮食情怀,却当永被铭记!

来源:《望云峰》2021年第2期

编辑:胡权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